读书笔记-黄帝内经
风为六淫之首,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。风寒侵入了人体,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,皮肤闭塞,内里发热,这时,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;有的会出现麻痹不仁、肿痛等症状,此时可用热敷、火、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。如果耽误了,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,这就是肺痹,发为咳嗽上气。如果还不治疗,就会从肺传到肝,这叫肝痹,也叫肝厥,会发生胁痛、不欲食等症状,这时,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。如果仍不及时治疗,病气从肝传到脾,这时的病叫做脾风,会发生黄疸、腹中热、烦心、小便黄色等症状,这时,可用按摩、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。如再不及时治疗,病气从脾传到肾,这时的病叫疝瘕,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、小便白浊等症状,又叫做蛊病,这时,可用按摩、药物等方法治疗。如继续耽误下去,病气从肾传到心,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,叫做瘛病,这时,可用艾灸、药物来治疗。如仍治不好,十天以后,就会死亡。倘病邪由肾传到心,心又反传到肺脏,又发寒热,三天就会死亡,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。
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,传给它所克之脏,留止在生己之脏,死于克己之脏。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,必先传到克己之脏,病人才死,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。肝受病气于心,传行到脾,病气留止于肾,传到肺就死了。心受病气于脾,传行到肺,病气留止于肝,传到肾就死了。脾受病气于肺,传行到肾,病气留止于心,传到肝就死了。肺受病气于肾,传行到肝,病气留止于脾,传到心就死了。肾受病气于肝,传行到心,病气留止于肺,传到脾就死了。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,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,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。
黄帝说:五脏是相通的,病气的转移,都有它的次序。五脏如果有病,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。若不及时治疗,那么多则三个月、六个月,少则三天、六天,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。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。所以说:能够辨别外证,就可知病在何经;能够辨别里证,就可知危在何日,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,就死了。
黄帝说:怎样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胜呢?
岐伯说: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,都以立春前为标准。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,就称为太过。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,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,这叫“气淫”。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,就称为不及。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,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,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,这叫“气迫”。所谓求其至,就是在脏气来到的时候,谨慎地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,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。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,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,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,这样,就连医生也无能为力了。
黄帝问道: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?
岐伯说:心是生命的根本,智慧的所在;其荣华表现在面部,其功用是充实血脉,是阳中之太阳,与夏气相应。肺是气的根本,是藏魄的所在;其荣华表现在毫毛,其功用是充实肌表,是阳中之太阴,与秋气相应。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,是封藏的根本,精气储藏的所在;其荣华表现于头发,其功用是充实骨髓,是阴中之太阴,与冬气相应。肝是四肢的根本,藏魂的所在;其荣华表现在爪甲,其功用是充实筋力,可以生养血气,其味酸,其色苍青,是阴中之少阳,与春气相应。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,是营气所生的地方;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,其功用是充实肌肉,属于至阴一类,与长夏土气相应。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,叫做器,能排泄水谷的糟粕,转化五味而主吸收、排泄。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,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。
黄帝问道:诊察气口之脉,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?
岐伯说:胃是水谷之海,六腑的源泉。凡是五味入口后,都存留在胃里,经过脾的运化,来营养脏腑血气。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,而肺经主朝百脉,所以五脏六腑之气,都来源于胃,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。五气入鼻,进入肺里,而肺一有了病,鼻的功能也就差了。凡是在治疗疾病时,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,辨清脉象,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。
黄帝说: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。
岐伯说:治病最重要的,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。使用色脉诊法,没有疑虑,是诊治的最大原则。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,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,这样,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,身体受到损害。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,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,努力进取,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。
黄帝说: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。您这番话的要领是,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,这我已经知道了。
岐伯说:诊治的极要关键,还有一个。
黄帝问:是什么?
岐伯说:这个关键就是问诊。
黄帝说:怎么去做呢?
岐伯说:关好门窗,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,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。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,即可作出判断:如果病人面色光华,脉息和平,这叫“得神”,预后良好,如果病人面色无华,脉不应时,这叫“失神”,预后不佳。